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
暑期到来,当孩子拥有大把自由时间,手机再次成为家庭矛盾的“导火索”。如何让手机从“战场”变为“工具”?近日,东莞市教育局在厚街镇新塘小学举办一场聚焦“暑期手机科学管理”的家庭教育沙龙引发热议,家长代表、教育专家齐聚一堂,从数据调研、心理分析、实践指南等多维度,拆解手机管理的密码。
数据透视:超九成家长赞同“管理好手机比单纯禁止更重要”
“在智能时代,培养孩子有计划、有目地使用手机,比单纯禁止更重要。”这一观点得到了93.35%的家长认同——沙龙现场发布的问卷调查数据,揭示了当代家长对手机管理的基本共识。
数据显示,手机引发的亲子冲突已成为普遍现象:10%的家庭“经常发生冲突”,32%“偶尔发生”,仅16%“从未发生”。而冲突的核心诱因集中在四个方面:超时使用(占比最高)、耽误学习、禁止时段使用、沟通错位。
展开剩余85%对于“家庭手机公约”的价值,家长们认知清晰:87.77%认为其核心是“培养自律”,78.54%认为能“减少冲突”,77.25%强调可“将手机转化为工具”。在制定公约的有效措施上,68.67%的家长认为“合理划分使用时段”最关键,65.43%提到“用丰富的线下活动替代手机依赖”,63.52%强调“家长以身作则”的重要性。
“数据背后是家长们的清醒认知:手机管理不是‘堵’,而是‘疏’;不是单方面管控,而是全家协同。”东莞市厚街镇新塘小学德育副主任薛锦浩强调。
家长实践:从“强制收回”到“协同共治”
“手机给出去容易,收回来难。”这是多数家庭的痛点。沙龙中,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初二学生家长曾洁玲分享的经验,打破了“强制管控”的误区。
“孩子沉迷手机时,我曾气得发抖。”曾洁玲坦言,最初面对这种情况,她也曾想过强行夺手机,但很快发现“越强制,反抗越激烈”。
曾洁玲的转变始于一次反思:“我曾看过一个心理短剧,剧中家长强行收手机,孩子喊‘双标’,称‘家长能刷手机,为什么我不能?’这其实暴露了孩子的核心诉求:平等与尊重。”
如今,曾女士的家庭形成了一套“冷静+协商”机制:当孩子沉迷手机时,她会先深呼吸,默念“123,亲生的”来平复情绪,再用平等的语气沟通;与孩子共同制定《手机使用公约》,明确“完成作业后可使用30分钟”“睡前1小时禁机”等规则,并约定“表现好可延长10分钟,超时则扣除次日时长”;甚至将手机转化为“工具”——让孩子负责规划家庭旅行攻略,用App整理照片、制作视频,既满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,又提升了实用技能。
“孩子需要的不是‘被管理’,而是‘被信任’。”曾女士强调,她的孩子可以用手机完成线上作业、与同学讨论问题,“如果一味禁止,反而会影响他的学习和社交”。
学校视角:从“冲突化解”到“数字素养引领”
“手机冲突表面上是‘用多用少’的问题,核心是孩子数字素养的缺失。”东莞市厚街镇新塘小学德育副主任薛锦浩一针见血地指出。
薛锦浩分析,手机冲突对孩子的伤害深远:一是引发信任危机,孩子因“不被理解”而产生逆反心理,自主管理能力越来越弱;二是导致情绪失控,暴躁易怒成为常态,影响学习和生活;三是造成社交困境——孩子过度依赖线上社交,认为“不玩游戏就和同学没共同话题”,反而疏远了现实关系。
“数字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自我管控力不足,像‘漏水桶’一样管不住时间;安全意识薄弱,轻易泄露姓名、住址等信息;工具利用能力欠缺,只把手机当玩具,不会用它查资料、学知识。”薛锦浩强调,家长不应只做“管理者”,更要做“数字素养引领者”。
针对暑期手机管理,薛锦浩提出“安全+充实”双轨建议:一是安全底线不可破。教育孩子绝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(姓名、手机号、住址等),关闭手机免密码支付功能,不参与充值、打赏;遇到网络欺凌要及时保存证据并告知家长。二是让现实比屏幕更精彩。规划旅行、兴趣班或托管班,拓展孩子视野;带孩子走亲访友,满足社交需求;假期前两周调整作息,避免“假期综合征”。
“暑假最珍贵的‘WiFi’,是亲子心与心的连接。”薛锦浩说。
心理解读:孩子沉迷手机,是“心理需求未满足”
“孩子沉迷手机,不是‘贪玩’那么简单,而是内心需求未被看见。”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、东莞市南城教育管理中心德育教研员文庆从心理学角度剖析。
文庆将孩子未满足的需求归为三类:
自主感与控制感。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觉醒,渴望“掌控自己的生活”,而手机是他们“不受干预的领地”。家长的强制管控会引发“权力斗争”,孩子反而更沉迷。
胜任感与成就感。手机游戏的“闯关奖励”、短视频的“即时点赞”,能快速给孩子带来成就感;现实中学习、劳动的反馈周期长,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,进而逃避到虚拟世界。
归属感与连接感。内向的孩子可能因“现实社交困难”,通过线上社群、游戏战队寻找认同;若家庭氛围冷漠,孩子更会向手机寻求“情感慰藉”。
“行为动机的‘拉力’和‘推力’也加剧了沉迷。”文庆补充,“拉力”是手机的即时反馈诱惑(如游戏、短视频的多巴胺刺激),“推力”是现实压力(学习困难、家庭矛盾),手机成了孩子的“数字安慰剂”。
文庆提醒家长要避免四大教育误区:堵疏失衡(只禁不管)、榜样缺失(自己刷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)、缺乏情感连接(只关注成绩,忽视孩子感受)、无替代方案(现实生活太单调,孩子只能靠手机打发时间)。
关于提升孩子数字素养,文庆提出四大核心能力:
信息甄别与批判思维。学会区分权威信息与谣言,比如识破“吃巧克力能长高10厘米”等伪科学。
计算思维。将复杂问题拆解,如把语文学习拆分为“文言文”“古诗词”等模块逐个突破。
数字公民意识。懂得保护隐私、抵制网络暴力、不传播盗版。
创新应用能力。从“消费者”变为“创造者”,比如用编程做动画、用短视频记录实验过程。
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资料、用AI做旅行vlog,甚至向孩子‘请教’电子相册制作,这既能拉近关系,又能培养孩子的能力。”文庆说。
家长提问:破解家长最头疼的两大难题
家长提问:孩子总用手机和同学聊天、刷班级群,大部分时间被占了,怎么办?
曾洁玲建议,家长和孩子约定“先任务后社交”,比如“完成作业后可以聊30分钟”,用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功能自动锁屏;表现好时适当奖励时长,培养时间管理意识。
薛锦浩补充道,优先鼓励线下社交——如果是班级事务,建议孩子在学校当面沟通;线上交流要分清主次,比如用“10分钟快速回复”来代替“无意义刷屏”;周末可安排同学聚会,让现实互动替代线上闲聊。
文庆则从心理层面分析道,孩子怕“被孤立”才沉迷线上社交。家长要理解这种需求,同时引导他发现“高效沟通比闲聊更有价值”,比如用手机讨论学习难题,而非无意义的表情包刷屏。
家长提问:孩子总看没意义的短视频,还学里面说脏话,根本管不住。这种情况该怎么办?
曾洁玲的做法是,开启抖音青少年模式,用家长守护工具过滤不良内容;同时丰富孩子的线下生活,比如一起做饭、做手工,转移注意力。“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——她遇到困惑会主动问我,我会借机引导她树立正确价值观。”
薛锦浩提出,采用“过滤网+免疫力”方案,技术上开启青少年模式,内容上陪孩子看科普、自然类短视频,帮他建立“内容优劣标准”。“家长若发现孩子说脏话时,应心平气和地告诉他‘这样做不尊重人’,引导他分辨是非。”
文庆则强调“媒介批判思维培养”:“和孩子玩‘信息找茬’游戏,比如,看到谣言,比赛谁先找到证据反驳;用角色扮演教他应对不良内容,如设计‘网友发脏话视频’场景,让孩子练习‘我不喜欢这样的表达’。”她还建议用“美德币”来激励正向行为: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可兑换家庭露营等活动,重塑价值认知。
发布于:广东省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