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,或许是因为太过于熟悉,所以很少有人去深究荔枝是如何成功运送至长安的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,讲述天宝十四年间,长安九品小史李善德在上司和同僚的设计构陷中接下“岭南荔枝鲜”的任务,担任荔枝史的故事。
荔枝生自岭南,距长安五千余里,且荔枝有着“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的特性,而李善德需要在贵妃诞辰之日,将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,并保障荔枝的新鲜。三日的保鲜期,在当时的运输条件和物品保存方法限制之下,想在有限的时间内,让新鲜的荔枝跨越五千多里,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李善德为了家人,也为了自己憧憬的美好生活,决定放手一搏。
展开剩余62%对于普通人来说,生活从来都不是诗意的,而是一步步算计而来的。运送鲜荔枝这样的苦差事,无论摆在谁的头上,都如晴天霹雳,即使是历经重重磨难,时间一到,命运之剑终会毫不留情地挥下。李善德从延缓荔枝变质时间和提高转运速度两个方面苦心计算,送一次荔枝需要多少马匹?多少骑手?多少巨资又该从哪里支取经费?一旦有想法就开始制定行动方案,进行试验。他制定了第一次行动方案,但最出色的队伍也只能完成不到一半的路程,随后,他不断总结经验,又接连制定出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行动方案,直到探索出可行方案。
尝试不一定会成功,但不尝试一定不会成功。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,不是先想怎么做,而是找不受控因素,强调完不成不是自己的责任,这是缺乏责任担当的表现,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,为失败埋下伏笔。李善德在得知自己接下的是一个“烫手山芋”时,也曾沮丧过,但他更清楚“既是退无可退,何不向前拼死一搏”的道理,“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”,这是李善德对韩洄和杜甫的劝慰的回话,更是他完成“荔枝鲜”任务的决心和毅力,也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精神食粮。
前人有言荔枝三日即坏,而李善德却将其保存至十日不坏的极致;前人有言岭南到长安有五千余里,而李善德却将路线压缩到三千余里的极致;李善德没有被“前人所言”的字眼诓骗而放弃,在面对岭南到长安沿路各级官府的责难与荔枝物性、运送路线、人力、物资等难题中,一次次陷入绝望,又一次次打破死局,寻得生机,最终仅剩一骑两瓮,成功在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送入长安,反转性地创造了佳话。
面对磨难,李善德选择坚持到底,正如书中所说:“他愿意豁出性命来守护他想守护的东西”。从李善德身上让我看到,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世上本无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;世上暗处本无光,有人当了光,也便有了光;世上本无荔枝吏,只是有人当了,也便成了荔枝吏。只要心中有信念,终会实现;只要心系诗和远方,终会抵达。
作者:永安税务 陈晓燕
发布于:北京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